建设部有关专家测算每年有2500亿元有效需求。
建筑节能是一种以外部经济特征为主的需求,建筑节能领域是一个市场机制部分失灵的领域,这是我们过去单纯依靠实施强制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进建筑节能不成功的根本原因。
宋女士在南宁昌平县郊和人合买了一套联体别墅,因为是独立的单体建筑,去年冬天只好自己想办法采暖,她做的是地板采暖,花了七八千元钱。看着电表“呼呼”地走,不敢再用电了,改为烧煤来采暖,好在建筑商预留了锅炉的地方。宋女士又花了4000多元买了锅炉,给锅炉进煤脏乎乎的,每个月还得花200元雇一个小工给锅炉上煤。她家的建筑面积有300多平方米,每个月得烧掉近两吨煤。入冬以来煤炭供应紧张,宋女士买不到无烟煤,就去拉了一车的烟煤,刚烧了没两天,邻居们就提意见,说是太呛了。她的邻居烧油,在前一阵子油供应紧张的时候,加油站只给汽车加油,不给装散油,害得他紧张了一阵。宋女士算了算,这个冬天下来,包括做地板安锅炉烧煤雇小工什么的,为了采暖,她的花费得超过2万元。她觉得在没有找到更好的采暖办法以前,她的那套别墅冬天根本就不适合居住。
按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武涌的看法,人们对冬季采暖的费用还没有敏感到夏季空调的使用费用,因为采暖费一般都还是单位来包。2003年夏季闹“电荒”,冬季发生“煤荒”,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建筑节能问题再一次引人注目。根据国际惯例,建筑能耗一般是指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建筑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由于建筑围护散失的能量和供暖制冷系统的能耗在整个建筑能耗中占大部分(约65%),因此世界各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主要围绕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供热制冷系统效率两个方面展开。建筑用能在我国能源消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我国目前建筑用商品能源消耗占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已经达到27.6%,相当于每年消耗掉3.76亿吨标准煤。而在同纬度发达国家,建筑用能一般占全社会能嗣肖费量的.25%以上。因此,武涌认为,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我国的建筑能耗在社会终端能耗中的比例将不可避免地提高到35%左右。因此建筑节能已成为影响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
世界银行在对中国建筑节能进行长达3年的考察后,提出了世行报告《中国促进建筑节能的契机》。世行指出,节能要取得真正的结果是长期的任务,但是现在采取具体措施与今后再采取措施相比会有天壤之别,在以后1-2年内需要采取一些严厉的措施来解决一些阻碍节能的问题。因为世行认为,从2000年至2015年,是中国民用建筑发展鼎盛的中后期,预测到2015年民用建筑保有量的一半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中国一直没有注重建筑节能,从而每年新增7亿-8亿平方米的不节能住宅和商业建筑,这些建筑在未来几十年里将无节制地消耗大量能源。中国在过去10年里已经丧失了提高新建筑能效的良机。
武涌认为世行的看法十分合理。目前我国已在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城镇化的战略已经启动,用以解决中低收入和弱势群体居住问题的经济适用房工程也已实施。建筑是百年大计,建成后再对能耗高等问题进行改造将给社会带来极大的问题,给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现在行动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必然选择。
据建设部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建筑节能是一个每年能产生2500亿元有效需求的领域。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其有效需求难以释放?障碍在什么地方?
建设部科技司有关官员认为这要区分情况来看。首先,对既有建筑,我国城镇住宅已基本完成房屋产权由公有向私有的转化过程,住户已成为业主,这是前提条件。问题是,进行房屋建筑节能改造的投资如果全部由住户来承担,则这种投资的回报有多大?投资的回收期有多长?据测算,节能改造的投资回收期大概是15年,这么长的周期对住户来说几乎完全丧失了投资的吸引力。另外,我国城镇居民的居住模式多以公寓式住宅为主,改造势必涉及整幢楼所有住户,如果部分住户不愿或无力投资怎么办?显然,这不是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能起作用的。我国既有建筑面积高达277亿平方米,如果进行围护结构和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拿北方城市来说,如果对既有建筑不进行节能改造,每年将多耗标准煤5280万吨,158亿元;如果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每年需投资320亿元。这么巨大的投资,没有政策的拉动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次,对新建建筑,新建住宅都是由开发商建造后销售的。按新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设的住宅,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大概要增加100元,这部分增量最终会由购买者承担。提高房价显然就会减少居民购买的吸引力,同时增加开发商的风险。我国每年房屋开发量巨大,总的趋势是供大于求,绝大多数开发商持观望态度,因此建造节能住宅很难成为开发商的自觉行为。
事实上,在建设部的调查中发现,世界各国的经验均表明,建筑节能市场是一个市场机制部分失灵的领域,尤其在既有住房的节能改造、新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需要政府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武涌介绍说,从1986年我国试行第一部建筑节能标准至今,已经16年,并且1999年已经把北方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纳入强制性标准进行贯彻,原来以为只要公布了节能设计标准,并纳入强制性条文就一定能全面推开,但是事实却相反。从规模上看,节能建筑仍然处在试点的层面,难以全面推广;从总体上看,建筑节能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00年底,全国既有房屋建筑面积中(约277亿平方米),能够达到采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只有1.8亿平方米,仅占全部城乡建筑面积的0.6%,占城市房屋建筑面积的2.3%。
节能建筑的建设有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先是材料的改进、房屋局部的改善,到整个房屋整体节能条件的改善,从而获得比较舒适的室内环境。武涌指出,我国建筑节能市场的技术、材料、产品供应严重不足,质量难以保证。建材教科委副主任陈福广认为,国家建材局撤消以后,政府对建筑材料的管理在面上是缺位,主要是靠协会来监督和管理,但是协会没有相应的行政权和强制性,管理很难到位。就拿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来说,目前已推广了10年,相应的配套措施也到位,包括征收专门基金来扶持,到2003年6月30日,全国应该170个城市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按照官方的说法是基本实现了“禁实”目标。但是很多业内人士纷纷质疑,因为墙改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既没有人专门去检查,也无人验收。
专业人士认为,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决策者、政策制定者、组织管理者、设计及施工人员,离不开节能标准体系的指导,但是我国建筑节能方面的能力建设严重滞后。首先是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大量新技术、新产品也缺乏相应的标准进行规范。其次是整个社会缺乏建筑节能的意识。就社会层面来看,不仅缺少建筑节能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上至决策者,下至老百姓均缺乏建筑节能的基本知识和意识;在政府监管层面和大多数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管理人员中,建筑节能知识缺乏,培训工作也跟不上,因而难以保证节能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
武涌认为,政府在建筑节能方面行政管理职能的缺位,造成政府市场监管、市场引导方面的缺位,不能有效培育、规范新兴的节能建筑市场。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目前和以后继续推行的住房改革将激励用户支持购买节能住宅。由于是个人而不是单位购买和拥有住房,用户更关心采暖和制冷等住宅舒适性,关心如何使公用设施费用趋于最小。如果相关政策到位,用户的需求会成为强有力的市场杠杆。
到底市场杠杆的支点支在哪里才能撬动我国每年2500亿元的建筑节能市场?这似平是一个理论问题。政府对怎么实施管理,发挥作用,也似乎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可能部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